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新闻  > 专题报道
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08-08-06 字号:[ ]

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

瓯海交通局 吴春梅

  “一盆洗手,干干净净,清正廉洁,当好人民公仆。”这是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在新春来临之际对全省所有领导干部提出的殷殷期望,也是对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
  怎样才能洗干净手?“必先自治,乃可治人”。要想洗干净手,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是一种思想上交锋,也是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世界观改造的过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的形象,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一种政治责任。所以廉洁自律要高标准,这标准应定在党性的要求上、公仆的要求上、事业的要求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让廉洁成为党员干部思想里的主宰观念,让廉洁成为他们的一种终生习惯。
  廉,与贪相对,洁,与污相对。古人云:“不受曰谦,不污曰洁。”不受,就是不受贿赂,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污,就是不贪不图,不沾不染。廉洁或廉洁自律、廉洁奉公、清廉守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以“清白无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等等来赞美这一品德。无论是为民还是做官,具备了这样的美德,便格外受人们的尊敬。
  中国历史上的善良百姓,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终生有着廉洁的思想的人,比比皆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叫乐羊子的念书人,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到家里交给妻子。他妻子引用典故批评他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听了妻子的批评,乐羊子很惭愧,当即把拾到的金子又扔到野外去。像这样拾金不昧、不贪图钱物的民间传说不胜枚举。许多格言谚语、家训家诫也都强调为人清正廉洁,如“勿贪意外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贫贱不能移”,等等。古人认为:只有清介自守,廉洁做人,才能保持自己的名节和人格尊严,也才能够有安宁坦荡的生活,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就是这个道理。
  做人清介自守,做官才能廉洁奉公。因此,历史上的清官大都强调做官先做人。他们在“省己”、“戒贪”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甚至“人敢趋者不敢趋,人所乐者不敢乐,人所私者不敢私”。可见廉洁的品质,对做官的人来说显得多么的重要。所谓“廉者,政为本也”,“为官者当以廉为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历史时期,真正为民的清明官吏不会很多,所以民间才有“十官九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然而尽管如此,历史上也还是有一些官吏很重视廉洁美德修养的。《左传》上载有“子罕以不贪为宝”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宋国宰相子罕,为官清廉。有一次,宋国人获得一块美玉,要送给他,他坚决不接受,说道:“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后来,人们常用“不贪为宝”来称颂清廉的品质。
  东汉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那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四知”更是令人肃然起敬。杨震不仅自己清廉自守,而且让子孙家人“蔬食步行”,过俭朴生活。并把“清白吏子孙”的美名留给子孙当作遗产。
倡廉戒贪,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理欲之辨,可以说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这些都是强调一种重社会整体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念。
  纵观中国古今,这种道德价值观念对于形成廉洁奉公的个人品质和倡廉戒贪的社会风尚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当今干部的思想、行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2007年2月5日,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的上万群众在雨中为病逝的党委书记邓平寿送行。这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用他31年的工作铸就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1989年12月任乡镇党委书记以来,邓平寿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从当地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个偏远山区植下了4000亩良桑,硬化了48条、总长度达108公里的村组路。邓平寿在当地享有桑蚕书记、泥脚书记、田坎书记的美名,他不愧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好公仆。
  在吉林省吉林市,陈淳的名字家喻户晓。今年5 7岁的陈淳,从1993年始任吉林市委副秘书长,1998年后,两次兼任市企业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一次兼任市企业和社会稳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近10年来,他先后接待上访数千人次,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疑难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百姓的贴心人”。“凡是负责任的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怕上访。共产党员怕见群众,那是天大的笑话!”陈淳认为,上访是改革中的正常现象。他说,接待群众上访要有“四心”: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他用自己具体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为民“鼓与呼”的共产党人形象。
一个慎用而又善用权力的人,一个将百姓冷暖装在心上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牛玉儒,这个有“拼命三郎”之称的51岁官员的去世———留给人们的不但是无尽的悲伤和怀念,更留下一份内涵丰富的精神遗产 。“他是我们自治区最有激情的干部,一个因为无私而无畏的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这么评价牛玉儒。而在呼和浩特市民的眼里,牛玉儒一直在干三件事:搞城市建设,抓招商引资,提高居民收入。该市市民黄小良算了这么一笔账:牛书记来了493天,平均每个月招商引资20项,她姐姐的退休金翻了一倍,她自己的工资从1200元涨到1900元,门口的巷子第一次装上路灯,街上道路变了大样…… “人民给的权力,只为人民谋福利。”牛玉儒用一生实践着这句话,直到2004年8月14日累倒在任上,再也没站起来,时年51岁。
   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大公无私,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是不是掌好权、用好权,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的评判是公平的。所以,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记得“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你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干干净净地来,坦坦荡荡地走。党员领导干部们只要记住陈毅同志的那句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生与廉洁随行,把廉洁自律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并终生奉行!那么你才无愧于作一个党员干部,才无愧于人民群众,才无愧于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